现在随着身份识别系统研究的进行,人脸识别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经过了近四十年的发展,身份识别算法大量涌现,涉及到了非常广的层面,这包括模式识别、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统计学习、神经网络、小波分析、子空间理论和流形学习等众多学科,特别是人脸识别技术目前算是基本成熟,这给身份识别带来了更多的可能。
身份识别系统人脸识别根据输入数据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基于静态图像的人脸识别和基于视频图像的人脸识别。因为基于静态图像的人脸识别算法同样适用于基于视频图像的人脸识别,所以只有那些使用了时间信息的识别算法才属于基于视频图像的人脸识别算法。接下来分别介绍两类人脸识别算法中的一些重要的算法。
特征脸
特征脸方法利用主分量分析进行降维和提取特征。主分量分析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数据降维技术,该方法选择与原数据协方差矩阵前几个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构成一组基,以达到佳表征原数据的目的。因为由主分量分析提取的特征向量返回成图像时,看上去仍像人脸,所以这些特征向量被称为“特征脸”。
在身份识别系统人脸识别中,由一组特征脸基图象张成一个特征脸子空间,任何一幅人脸图象(减去平均人脸后)都可投影到该子空间,得到一个权值向量。计算此向量和训练集中每个人的权值向量之间的欧式距离,取小距离所对应的人脸图像的身份作为测试人脸图像的身份。
下图给出了主分量分析的应用例子。图中左边的为平均脸,其他地为对应7个大特征值的特征向量。
主分量分析是一种无监督学习方法,主分量是指向数据能量分布大的轴线方向,因此可以从小均方误差意义下对数据进行优的表达。但是分类任务而言,由主分量分析得到的特征却不能保证可以将各个类别好地区分开来。
线性鉴别分析是一种的模式识别方法,通过将样本线性变换到一个新的空间,使样本的类内散布程度达到小,同时类间散布程度达到大,即的Fisher准则。
标准特征脸
同一个人不同图像之间的的特征脸
不同人的图像之间的特征脸
弹性图匹配
Lades等人针对畸变不变性的物体识别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连接结构的弹性图匹配方法,并将其应用于身份识别系统人脸识别。所有人脸图像都有相似的拓扑结构。人脸都可表示成图,图中的节点是一些基准点(如眼睛,鼻尖等),图中的边是这些基准点之间的连线。
每个节点包含40个Gabor小波(一种数字信号变换方法)系数,包括相位和幅度,这些系数合起来称为一个Jet,这些小波系数是原始图像和一组具有5个频率、8个方向的Gabor小波卷积(一种数字信号处理算子)得到的。这样每幅图像被贴了标签一样,其中的点被Jets标定,边被点之间的距离标定。所以一张人脸的几何形状被编码为图中的边,而灰度值的分布被编码为图中的节点。如下图所示:
弹性图匹配方法中人脸的弹性束图表示
身份识别系统为了识别一张新的人脸,需要从该人脸中找到基准点,提取出一个人脸图,这可用弹性图匹配得到。弹性图匹配的目的是在新的人脸中找到基准点,并且提取出一幅图,这幅图和现有的人脸束图之间的相似度大。经过弹性图匹配后,新的人脸的图被提取出来了,此图表征了新的人脸,用它作为特征进行识别。进行识别时,计算测试人脸和现有人脸束图中的所有人脸之间的相似度,相似度大的人脸的身份即为测试人脸的身份。
由于该方法利用Gabor小波变换来描述面部特征点的局部信息,因此受光照影响较小。此外,在弹性匹配的过程中,网格的形状随着特征点的搜索而不断变化,因此对姿态的变化也具有一定的自适应性。该方法的主要缺点是搜索过程中代价函数优化的计算量巨大,因而造成识别速度较慢,导致该方法的实用性不强。
3D形态模型
人脸本质上是3D空间中的一个表面,所以身份识别系统原则上用3D模型能更好地表征人脸,特别是处理人脸的各种变化,如姿势、光照等。Blanz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3D形态模型的方法,该方法将形状和纹理用模型参数编码,同时提出了一个能从单张人脸图像还原模型参数的算法。形状和纹理参数可用来进行人脸的识别。为了处理由于这些参数导致的图像之间差异的极端情形,通常是预先产生一个通用的模型。而进行图像分析时,给定一张新的图像,一般的做法是用通用模型去拟合新的图像,从而根据模型来参数化新的图像。
身份识别系统中的人脸识别算法的应用,让身份识别在生活中广泛方便的应用成为了可能,这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也是很重要的。